被阅览数:95次 发布时间:2022-03-28
留言赠书
“正义即使眼不能见,
但却从来没有离开。
正义在前方,
是我们永远前行的方向。”
内容简介
《圆圈正义》一书共收录作者的49篇随笔文章,分为“圆圈正义”“何谓榜样”“道德谴责的打开方式”“身负权力 各自珍重”“法律人的理智和多数人的情感”“生命的尊严”“心怀永恒 活在当下”七大部分。
作者在本书中运用特有的坦诚、自省而尖锐的笔调,探讨了法律、正义、道德、权力的理念与现实、分析了如张扣扣案、莫某纵火案等社会热点案件、分享了自身求学经验和对人生的思考。
本书不仅启蒙读者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,更在于帮助读者理解法律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基础。
编辑推荐
我们无法实现完满的正义,正如我们不能画出完满的圆圈。
柏拉图之所以会轻视感觉经验而提出“理念论”(又译“相论”),正因为他认为要想把握住有普遍必然性的“知识”就不能依靠感官而只能通过思维把握“理念”——正如我们看到的、画出的圆无不变动、多样且不够圆,因此对人而言,“完满的圆圈”只能出现思维中。
正义亦如是,我们无法经验到“完满的正义”,似乎遑论实现它了。所幸在康德看来正义属于实践的领域,我们对正义的把握虽然有限,但却也使我们避免沦为“正义”刻板标准的奴仆,而可以对其进行充分的思维与实践。正如康德说:“我必须限制知识, 以便为信念留地盘”。人追求正义不是因为它是“顺其者昌,逆其者亡”的自然法则,而是源于我们内心对于正义的信念,我们在面对多种选择时如能自律于正义,便使理性成为了活动的自由因,最终也就使自己达到自由的境界。
没有人会因为画圆不够圆就想取消圆圈。完满的正义虽不可得,但是只要对于一切“有理性的存在”均有效的客观法则——道德法则存在,对于正义的思维与实践就不会停止,正义依然将作为范导性的理念向我们指引追求的目标。
对于正义的思维、实践和追求不正是“完满的正义”之一部分吗?
作者简介
罗翔,男,中国政法大学教授、刑法学研究所所长。
2008年至今入选历届中国政法大学“*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老师”。2018年入选中国政法大学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。曾在《比较法研究》、《刑事法评论》、《中国刑事法杂志》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。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、政法大学校级青年项目、参与国家社科、公安部、司法部等多个科研项目。
罗翔老师一直在学生中坐拥超高人气,并被封为“刑法小王子”,在学校可谓人气爆棚,也是司考名师,近期授课视频意外走红Bilibili,被称为“B站上最火的法律老师”。
罗翔老师和张三的故事
熟悉罗翔老师的你,怎可能不知“法外狂徒张三”?“张三”在各大平台已然成了“热门人物”。由罗翔老师塑造的普法人物“法外狂徒张三”出现在各种奇葩案例,罗老师用猎奇搞笑的案例,循序渐进的解说,传授着法学思维和法律干货,既给大家带来了惊奇和乐趣,又满足了普罗大众的求知欲。罗老师在“张三”的犯罪故事中运用刑法学进行分析,启发人们带着法律的智慧回归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。
除了罗老师的视频,同样引人“上头”的是罗老师的思想和书目。他在幽默与严肃中,诉说法律人的情怀,《圆圈正义》一书正是真实写照。不管你是什么专业,都需要读一读罗老师传递的正义、榜样与生命的故事。
本期互动留言
你喜欢罗翔老师与“张三”的故事吗?
关注“南京市建邺区图书馆”微信公众号
并在文末留言
互动精彩的留言将被小编扶上墙
并从中随机抽取10名幸运读者
赠送《圆圈正义》一本
活动时间截止到4月5日
快来留言参与吧~
编辑:Light.
校审:建图
素材来源:部分图文来自网络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如需分享转载请微信后台留言
如果您觉得我们做的还行
请帮我们点个“赞”和“在看”吧~